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,该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承担的“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器(AUV)实用化改造”课题通过国家课题组验收。中国首台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,意味着中国的相应技术及产品跻身国际先进行列。
“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器(AUV)实用化改造”课题于2011年立项、2012年底完成研制、2013年被命名为“潜龙一号”。2013年至今,先后完成两次湖上试验和三次海上试验,圆满执行两次大洋应用任务。
“潜龙一号”总设计师、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徐会希及其试验团队,经过不断改进,突破了总体集成、深海导航与定位、布放回放、深海探测等关键技术,成功研制中国首台6000米AUV深海实用性装备,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。
基于“潜龙一号”,中国得以首次开展深海近底地形地貌、浅地层结构、海底流场和海洋环境参数的综合精细调查应用。
截至目前,“潜龙一号”累计下潜122次,在近海底累计工作236.5小时,航程达712公里,获得大量声学和光学探测数据。其最大潜深达到5213米,单次下潜水下工作时间达到31小时。
“潜龙一号”现已搭乘“向阳红10”顺利完成综合试航,将于今年11月与“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”共赴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执行大洋第40航次任务。(来源:中国新闻网)
首款定型的作战机器人:适应多种环境的小型作战平台。履带式底盘,可旋转遥控枪塔,两个用于探测和感知环境的摄像头……作为中国首款定型的作战机器人,它从外观上就像是个小坦克,履带的前段增加了一节机械旋转臂,这进一步提高了它的通过能力,能够适应更多的道路情况。
机器人的技术资料显示,平台的最大移动速度不低于1.8米/秒,这大约是成年人快步行走的速度。不过从现场演示的情况看,在平整、没有障碍的路面条件下,人想跟上它已经需要快步小跑了。配合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,这样的速度可以让它跟随步兵分队共同巡逻,成为战斗小组的一员。
一个携行双肩包,背包上伸出了几根天线,还引出了一根电缆连接了一台大平板,这就是作战机器人的通信操控平台。它采用的也是触摸屏,整体感觉和10寸不到的iPad有点类似。
国产机器“大狗”:拥有五种行走步态。机器“大狗”学名是“山地四足仿生移动平台”,主要功能是:用于山地及丘陵地区的物资背负、驮运和安防,可承担运输、侦察或打击任务。另外,在道路设施被破坏较严重的灾害现场也可发挥作用。
国产足式机器人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:一是仿生结构。国产“大狗”是真正依据动物原理来制造的。二是行走控制技术。新一代机器人是要分析落地时腿与地面的力反馈的情况,遇到障碍时要能保持稳定。
小型轮-步式无人平台:越障能力出色。
弹药销毁机器人:草原深处的安全卫士。这种弹药销毁作业车,更常被称作“弹药销毁机器人”,主要元件包括作业车主体、控制台、电动收揽装置和辅助装置(各种工具、功能作业包、各类手爪、无线传输模块、三角支架等)。
水下探伤机器人:为辽宁舰颁发“健康证”。海军某型现役驱逐舰正在进行水下探伤检修任务的情景与以往不同,该支队长期担任水下检测手的潜水员开心“换岗”,主角变成了一个以新型超声波探伤机器人为主的水下探伤仪。
水下检测同时也是水下修理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。水下超声波探伤,是最重要的水下无损检测方法之一。在潜水人力安排不及时,或需要执行易致潜水员半失重、氮麻醉等特定复杂水域水下检修等问题面前,基层部队又遇尴尬。直到由海这套新型科研成果成功问世,才帮助他们走出困境。
外骨骼系统:“钢铁侠”正向你走来。未来战场需要你跑得更快、判断更准、力量更大、下手更狠……有没有捷径呢?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便是解决方案之一。古代士兵的盔甲就是最早的外骨骼,如今,结合了机械电子、控制、生物、传感、信息融合、材料等技术的外骨骼技术得到快速发展。
在战场上,一支行军时速 20 千米,能够在夜间精确定位,负载100 千克以上各种信息化装备的外骨骼机器人部队投入战斗,而对手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,这将会获得怎样的战场优势。这些设想曾一度在美国的科幻大片中上演,也一步步地由科幻走进现实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读之趣 » 中国又一创举:研发首台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